当前位置:大闸蟹网 > 大闸蟹百科 > 导致池塘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池塘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6-16 17:09 类别:大闸蟹百科

近年来,随着阳澄湖大闸蟹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环境恶化,河蟹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大闸蟹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加强对河蟹病害的预防十分必要。

大闸蟹池塘养殖

导致大闸蟹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种质退化、营养失衡所造成的抗病力下降因素,又有水体环境恶化、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和人为失误等因素。这些因素常常协同致病,因此在分析河蟹的发病原因时,要综合考虑,详加鉴别。

一: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

近年来,由于野生蟹种资源的缺乏,人工繁育的蟹苗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一些育苗场直接采用同一池塘、同亲本的雌雄蟹作为亲本,进行近亲交配。更有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发育不充分的性早熟蟹或个体较小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这些做法导致河蟹种质严重退化,繁殖的后代不但个体小,而且抗病力也一代不如一代。

二:投喂不当,营养失衡

河蟹的正常生长及免疫功能需要全面的营养物质作为保障。人工投喂饲料的营养结构较河蟹在野生状态下摄食的食物有很大差别,某一物质的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功能的紊乱、失调,抗病力减弱。投喂不足、营养缺乏,不能满足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所需,会使河蟹生长缓慢,身体瘦弱,抗病力下降;投喂过多,尤其是一些养殖者为了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过多地投喂新鲜动物性饲料,使河蟹营养过剩,促进性早熟,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三:消毒不严,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水体

河蟹养殖生产中的消毒包括蟹种、蟹池、水体、饲料及用具的消毒。

无论是自繁的蟹种还是异地购买的蟹种,均可能带有致病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便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所以放养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不论新池、旧池,在放养前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曾经发生过蟹病或养殖多年的大闸蟹蟹池,底泥较厚,藏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放养前不进行彻底清淤、消毒,那么必将给放养后的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留下隐患。

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排泄物、死蟹尸体和残饵腐败分解,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如果平时不经常对水体进行消毒,则容易造成自身污染。在水温高、摄食旺季、疾病流行季节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新鲜动植物性饲料(如螺肉、小鱼、水草等)未经消毒直接投喂,或日常使用的工具未经消毒直接进入蟹池,均会大大增加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的机会,对河蟹的生存构成威胁。

四:放养密度过大

养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不考虑养殖水域的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这样,伴随河蟹密度的增大,投喂量、残饵及河蟹排泄物必然增多,水质严重污染。同时,河蟹的自由活动空间减少,生活上承受不适的压力,使河蟹的抗病力下降。一旦发病,相互传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五:水体环境恶化

包括池塘内的水质恶化和池塘周围水域水质的恶化。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放养的密度越来越大,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必然增多,在水中腐败、分解。如果不能加强水质监管,换水次数少,再加上池中水草不多,自身净化能力差,导致水体氨氮含量增高,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

在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含大量有毒物质的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净化处理就被排入江、河、湖、海之中,导致养殖用水污染,威胁河蟹生存。

在严重恶化的水环境中,不但河蟹生长缓慢,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而且使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毒力增强,甚至成为致命性病原,从而引起河蟹疾病的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