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闸蟹网 > 大闸蟹百科 > 治疗阳澄湖大闸蟹病害的管理给药方法下集

治疗阳澄湖大闸蟹病害的管理给药方法下集

发布时间:2019-06-16 18:02 类别:大闸蟹百科

大闸蟹

为了充分发挥药物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作用,必须选用正确的给药方法。渔药的使用方法不同,不仅会影响机体对药物吸收的量和速度,而且影响药物对病原的作用,甚至会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治疗中,体外用药是发挥局部作用的给药方法,体内用药主要是通过吸收发挥作用的给药方法,因而应根据发病动物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性选用适宜的给药方法。

一、浸洗法

浸洗法又称洗浴法,就是将阳澄湖大闸蟹集中在较小的容器或水体内,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在较短时间内使河蟹强制受药,以杀死其体表和鳃部的病原生物。浸洗法通常是在苗种放养前,对于一些不适宜全池泼洒的昂贵药物或毒性大、半衰期长、容易引起水环境污染的药物也可以采用,以降低成本和保护水域环境。浸洗法常用的药物有甲醛、高锰酸钾、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等。杀灭体外寄生虫的药物如硫酸铜、敌百虫、硫双二氯酚也常用。常用的容器为玻璃钢水槽、盆、桶等等浸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准备好的容器内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数,按浸洗要求的药物浓度,计算和称取药物并放人容器内,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测量水温,然后把要浸洗的河蟹放入药浴容器中,经过要求的浸洗时间后,把河蟹捞出放入养殖池中。有的药物须用清水洗净后才可放入养殖池。如在小型养殖池进行浸洗,可不必捕起河蟹,先排掉1/2~3/4的池水,按剩余水量配制药液,浸洗时间到后,加灌新水至原水位即可。在实施浸洗法预防或治疗河蟹疾病时,浸洗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如果超过30分钟以上则应准备好充氧机,以便向容器内充气增氧。

浸洗法用药量少,时间可人为控制,治疗效果好,不污染水体,对养殖水体中的生物无影响。但需要捕捞和搬运患病河蟹,且只适用于体表和鳃部病原生物的控制,放回原水体后可能重复感染,对大型水体不宜采用。此外,由于强制性高浓度药浴,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和影响患病河蟹的摄食能力。

二、浸沤法

此法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水产动物防病给药法,实际是应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一种给药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采集到的中草药扎成捆,投放在养殖池食台附近或池塘进水口、上风处等浸沤,利用浸泡出的药物成分扩散到池中,以抑制或杀死水中及河蟹体表、鳃部的病原体。

浸沤法适用于交通不便的地区或边远山区可原地采集中草药的地方,因其作用弱且药力有限,在集约化养殖或流行病暴发期间起不到防治病害的实际效果。

三、涂抹法

涂抹法也叫涂擦法,适用于皮肤溃疡病及其他局部感染或外伤,它直接将药物涂在养殖动物的体表,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给药方法。此法通常使用高浓度药液,如一些消毒剂、防腐剂或氧化剂,直接涂抹在病灶处,以杀死病原生物或防止伤口感染。但这些药液或药膏易被水溶解、冲掉或漂浮于水面,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水产养殖动物具有良好使用价值的涂抹剂应具备足够的黏附力,能较牢固地附着于水产动物体表,在水中溶解缓慢,一经使用效果快且明显。

涂抹法具有用药少、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适用范围校

四、口服法

口服法又叫投喂法,一般是将药物均匀地混合到大闸蟹饲料中,制成适口的药饵后投喂。目前常用的口服药物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中草药等。给药的剂量一般是根据养殖对象和体重来计算。使用口服法至少要投喂3~5天,即1个疗程,然后停药1~3天,观察效果,视病情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疗程。药饵的制作要根据不同养殖种类或对象的摄食习性和个体大小,用机械或手工加工。

吞食型药饵的制作是将药物、饲料、黏合剂等按比例均匀混合,然后根据水产动物的个体大小,用饲料机加工成适口的颗粒状或短杆状,直接投喂或晒干后备用。

草食型药饵的加工可选择水产动物爱吃的嫩草,根据其个体大小,切成适口的小段,再将药物与适量黏合剂(如麦粉、山芋粉)混合,加热水调制成糊状,冷却后使其黏附于草料上,晾干后直接投喂。

动物性活体饵料类型药饵的制备是以较大量的药饵投喂饵料动物,待饵料动物停止摄食后捕起,再转投于水产动物。也可将药物注射到活饵料体内。

口服法是一种能发挥吸收作用的投药方式,常用于增加营养、病后恢复及体内病原生物感染,特别是防治细菌性肠炎病和寄生虫病,用药量少,操作方便,不污染环境,对未患病的河蟹不产生应激反应等。但其治疗效果受病情轻重和摄食能力的影响,对重症和失去摄食能力的个体无效,对滤食性和摄食活性生物饵料的阶段也有一定难度,因为药饵不易制备。另外,应注意所投药饵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散失分量因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