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闸蟹网 > 大闸蟹文化 > 大闸蟹漫谈之种种别称

大闸蟹漫谈之种种别称

发布时间:2019-06-26 12:42 类别:大闸蟹文化

蟹天生披坚执锐,横行滩涂河海之间,相较于一般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颇有些另类之趣。从蟹的形态和习性延伸开去,善于观察的古人为蟹取了许多有意思的别称。宋代的傅肱在《蟹谱》中就对蟹的别称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

关于 蟹 我们最熟悉的名称就是 螃蟹 ,用 螃 这个字,也许源于蟹的特殊行动方式 横行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周礼》中称蟹 仄行 , 仄 是 侧 的意思,当时人已经注意到蟹横行的特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称 蟹,旁行 ;三国时期管辂的《管氏指蒙》,就直接用 螃蟹 二字了;到了隋唐时期, 螃蟹 一词开始在字书、经典注疏和诗歌中大量出现。傅肱《蟹谱》中还称, 予案《周礼疏》推作旁,取其横行,今字益虫,乃是俗加 ,认为 螃 字正是取蟹横行的特点,而 虫 旁则是后人所加。

蟹有一别名叫 郭索 ,正是因为其躁动不安爬行之音而得名。汉代扬雄在《太玄经》中最早提到了 郭索 的说法,有 蟹之郭索,后蚓黄泉 之语,是将蟹的躁动不安与蚯蚓默默地饮地下泉水做对比,意在批评蟹心躁不专。因其生动贴切,逐渐成为蟹的别名,后代的咏蟹诗文中,常以 郭索 代指螃蟹,蟹画也常唤作《郭索图》。历朝历代更不乏以郭索之名为蟹著说立传者,最有趣的是明代王立道《具茨集》中的《郭索传》,将郭索说作《史记》中大侠郭解之子,讲述其从生到死的过程,虽然内容荒诞,却颇具文人意趣。

螃蟹横行的特点,也给了古人不少灵感。隋代《编珠》中记载一首古琴曲就叫 蟹行清 ,而螃蟹爬行时胸足轮流伸出下弯,与弹琴时的 轮指 右手中间三指轮流拨弦的指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琴谱中也将其归纳为 蟹行郭索势 。有趣的是, 蟹行 在近代中国还成为西方文字的代称,古人初见横写的西文,便以此称之。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中边提到, 吾尝在湖南,见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识蟹文,未尝一读欧西之书,而其言论思想,新异卓拔 。

蟹的躯体和螯足都披着坚硬的甲壳,古人因此称它为 介士 ,介就是盔甲,以兵戈入名,增了三分戾气。宋代傅肱的《蟹谱》中最早称蟹为 横行介士 ,其中 兵权 一条中有 出师下寨之际,忽见蟹则当呼为横行介士,权以安众 ,意思是出师扎营之际见到螃蟹,就当叫它 横行介士 ,来安定士兵的情绪。这里是以蟹披坚执锐的武士形象鼓舞士气。

无肠公子 是蟹最为雅致的一个别名,不再是披甲横行的武夫,而成为一个洒脱的公子。文人墨客似乎认为 无肠公子 与自己的身份、品味相近,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多以 无肠公子 自比。最早赋予蟹这个别称的是晋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中说, 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元人李祁在《讯蟹说》里借蟹之口说出了 无肠 背后的深意: 吾行虽横,而吾实无肠,无肠则无藏,无藏则于物无伤也。 古人诗文中提及 无肠公子 ,采用的也大多是这个引申义。然而,蟹其实并非无肠,蟹肠是一段自心脏下方通到身体后方的黑色组织。明代画家徐渭在一幅蟹画的题画诗中就有 梦中有客刳肠看,笑我肠中只酒香 ,说明时人已经发现了蟹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