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闸蟹网 > 大闸蟹文化 > 阳澄湖大闸蟹之歌赋赏析 关于大闸蟹的诗歌大整理

阳澄湖大闸蟹之歌赋赏析 关于大闸蟹的诗歌大整理

发布时间:2019-06-10 12:46 类别:大闸蟹文化

历代诗人骚客,不仅喜爱品尝号称天下第一美食的螃蟹,而且挥笔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他们大多生活在江南的阳澄湖周围,有的还到过昆山,到过巴城。他们笔下赞美的蟹基本就是阳澄湖的大闸蟹。下面,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蟹肥之时、食蟹之美、颂蟹之甲、讽蟹之行,分别予以介绍。

一、蟹肥之时

通常蟹肥之时在秋冬季节。

1、中唐诗人丘丹,于贞元初归隐苏州临平山。他写过一首《状江南·季冬》:

江南季冬月,红蟹大如扁瓜。(“扁瓜”是一个字)

湖水龙为镜,炉峰气作烟。

首句就点明地点在江南,当指苏州一带,时令在“季冬月”,季冬是农历腊月。此时蟹虽不像秋季那样多,但其黄呈紫黑色且硬实,所以渔民更视为珍贵,有的还舍不得卖出,而留着自己吃。次句是夸张的描写,“扁瓜”音pián,是一种瓜,把蟹比作瓜那么大。蟹生在水中,故有第三句“湖水”的描写。水又在山前,故写“炉峰”。后二句是交待江南的环境,照应开头“江南”水乡。这里是写江南的“红蟹”。

2、唐代诗人张志和所写的《渔父》词五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第四首是写吴淞江的螃蟹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蓴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枫叶凋落、荻花甘枯之时正是秋冬季节,松江(即吴淞江)畔的渔民们已将捕蟹和存蟹的蟹舍搭好,主人正高兴地将捕来的时鲜大闸蟹,与用茭白煮成的饭和用蓴菜做成的羹一起用餐,吃饱喝足之后,醉卧在渔舟之中,一夜温暖,也许正做着今年养蟹丰收的美梦。

3、晚唐皮日休的诗《寒夜文宴得泉字》写道:

蟹因霜重金膏溢,橘为风多玉脑鲜。

皮日休于唐咸通八年中进士后,次年即到苏州,十年任苏州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结为诗友,唱酬甚多。这诗写螃蟹因秋霜而肥得金膏涨满。后一句则是以秋风使橘子成熟来作陪衬。

4、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诗题为《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其中写到吴地的蟹,诗较长,请看最后四句: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平生江海志,佩得左渔归。

杜牧在诗题中已写明是在“初秋暑退”的季节。此时浙江水边的黄柑新熟,吴地溪中的紫蟹正肥。唐大中四年秋,他正“出守吴兴”(今浙江湖州),该告老还乡了。“左渔”是唐代的一种鱼形铜质信符,分左右两半,朝廷任免州郡官吏时,将左符交该官员,至州郡合右符以为凭信,这里是免官的意思。

5、北宋诗人苏轼曾先后在杭州、湖州为官。他的诗《穆父新凉》写道:

新稻香可饭,紫蟹应已肥。

苏轼说,吃着香甜可口的新稻米饭的时候,也就是秋收季节,紫蟹应该已经肥了。

6、元代马致远,曾于大德末、至大初任江浙行省务官。他的散曲《双调·夜行船》: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

马致远特别喜爱秋天到来时的那些景物:菊花开了,摘一朵沾着露水的黄花欣赏不已;紫蟹肥了,烹煮一些带霜的螃蟹大享口福;枫叶红了,正可以拿来当柴烧煮酒。人生一世,有几个重阳节能够痛饮几杯?

7、元代杨维桢,徙居苏州,曾多次来昆山。至正八年二月十九日,曾到正仪顾阿瑛寓所玉山草堂,然后一起游马鞍山,留诗数首。他的《蟹》诗写道:

飒飒西风秋渐老,郭索肥时香晚稻。

两螯盛贮白璚瑶,半壳微含红玛瑙。

这里写西风飒飒劲吹的晚秋季节,晚稻熟了,螃蟹也肥了。它的两只大螯里装满了白玉一般的嫩肉,蟹壳里也藏着红玛瑙一般的蟹黄。

8、明初诗人高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后居吴淞江之青丘。他在《赋得蟹送人之官》诗中写道:

吐沫似珠流,无肠岂识愁。

香宜橙实晚,肥过稻花秋。

这诗一开始描摹螃蟹经常口里吐着泡沫,像珍珠一样流出来。过去人们把螃蟹称作无肠公子,既然无肠,还能懂得什么叫忧愁吗?在秋季橙子的果实成熟之后螃蟹特别香,在晚稻成熟之后的秋天螃蟹特别肥。

9、明代唐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

一年好景最斯时,菊绿橙黄洞庭有。

江南才子唐伯虎说,在又一个重阳佳节,他一手拿螃蟹一手拿酒杯,这正是一年当中风景最好的时候,苏州洞庭山下的菊花也开了,橙子也熟了。

10、清代张问陶,寓居苏州并卒于苏州。他的《冬日即事》诗写道:

墙角聚空螯,秋冬酒兴豪。

这是说,在秋冬季节,墙角堆集了很多螃蟹的空壳,言外之意是吃了很多螃蟹,喝酒的兴致也特别高。

11、清代昆山人黄子云的诗《横泾外舅席上食蟹》写道:

西湖湖蟹兴高秋,品馔独此平生求。

这里的“西湖”指昆山阳澄湖,阳澄湖分西湖、中湖、东湖三个湖域。黄子云说,阳澄湖的大闸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最兴盛。品尝大闸蟹是他平生唯一的追求。

12、清代新阳(今昆山)的举人陈竺生的《食蟹》诗写道:

口福秋来剧可人,渔庄虾市并鲜新。

诗中写随着秋天的到来,正是蟹肥的最好季节,人们可以大享一番口福。渔庄虾市都开始供应新鲜的螃蟹。

13、清代金孟远的《吴门竹枝词》写道:

最是酒徒清福好,菊花初绽蟹初肥。

这里写在菊花初放的秋季,也是螃蟹初肥的时候,最是酒徒们该享清福了。

14、清代秦荣光,上海人。他的《竹枝词》写道:

九十团尖膏满筐,老饕筵佐醋和姜。

这是说,农历九月、十月间,螃蟹无论雄的还是雌的,黄膏都充满了蟹壳,我这贪吃的人要加上醋和姜,大享口福了。

15、清代昆山人孙晋灏的《食蟹》诗写道:

荒蒲飒飒绕鱼舍,西风昨夜清霜严。

一星远火照秋水,郭索数辈行佂儳。

这诗写渔家周围的水边蒲草飒飒作响,那是因为昨夜秋风吹来严霜已降。远远的一星灯火照在秋水上,许多螃蟹贪馋地朝着灯火爬过来,因为螃蟹喜欢亮光。“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这里指螃蟹。“佂儳”(zhēngchán),形容螃蟹爬行得很快又不整齐的样子。

二、食蟹之美

螃蟹,对于人类来说,主要的功用是美餐,以其超常的美味,赢得人们的青睐与赞赏。诗人们在品尝之余,也往往作诗吟咏。

1、唐代诗人李颀在《赠张旭》诗中写道: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这首咏蟹诗是写给书法家张旭的。张旭曾官常熟尉,善狂草,又喜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后,狂叫奔走,竟至以头发濡墨,挥墨草书。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成为“三绝”。此诗较长,这里截取的几句,写他饮酒时,一手拿着蟹螯,咀嚼其美味;一手拿着丹经,因他好黄老之术,丹经是记载炼丹之法的书。他常常对着天空发呆,长醉不醒。

2、北宋苏舜钦的《小酌》诗写道:

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休。

苏舜钦曾隐居苏州,修建沧浪亭。这诗写经霜的芦柑、糖腌的螃蟹、新酿的美酒,有了这些美味,人生就都满足了。

3、北宋黄庭坚的诗《戏咏江南土风》写道:

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

前面一句以猎户分食熊白为陪衬。“熊白”是熊背上的白脂,为珍贵美味。后面一句则突出描写渔家饮酒食蟹的乐趣。

4、清代张问陶,晚年寓居苏州。他的诗《食蟹谢熊武之》写道:

举酒能忘九陌尘,双螯入手自丰神。

诗说举起酒杯痛饮能忘掉世间一切烦恼的杂事,只要螃蟹在手就精神焕发风流无比。

5、清代昆山人黄子云的《横泾外舅席上食蟹歌》写道:

柔腻或白芙蓉脂,块垒或赤丹砂球。

肉房栉比犬牙错,细理剔抉情绸缪。

巨螯荦角霑柔毛,偏旁小大如吴钩。

齿力宛转碎脱之,肌雪入口无停留。

若肥若瘠尽饕餮,毫锐不肯轻弃投。

霜月皑皑光照户,素娥流涎久莫收。

从酉至亥始罢席,计觥不觉逾百筹。

醉看座客恣狼藉,乖脐残爪森戈矛。

左右岂无刍豢列,对之于我行云福

齐州盛称淮南闸,岭海一网千万头。

往昔华筵颇餍饫,如斯甘美莫与俦。

诗写蟹肉白得像芙蓉花一样柔软细腻,蟹黄红得像朱砂一样结实。蟹肉层之间的软壳像犬牙一样错杂地排列着。对于细微的尖角处也全神贯注地去剔剜。两只大螯怪怪的还生着一些柔软的毛,旁边大大小小的蟹脚像一些利剑。用牙齿从各种角度把蟹壳咬碎,把雪白的蟹肉擘出来放入口中不停地吃。不管是肥的还是瘦的都贪婪地吃,哪怕是尖角末梢也不肯轻易抛弃。月光洁白照着窗户,连嫦娥看着也馋得流口水收不祝我们从傍晚一直吃到深夜才散席,要计算喝了多少酒的话,恐怕要超过百巡。醉醺醺地看大家那种放纵狼藉的样子,蟹壳蟹脚都乱七八糟地堆在那里。要说旁边并不是没有牛羊猪肉之类的菜,但对于我来说都不放在眼里。中国盛称淮南大闸蟹是有名的,又称两广地区的螃蟹也很多,一网能捉千万只。过去我也吃过很多丰盛的宴席,但像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美味没有什么能跟它相比的。

6、清代昆山人孙晋灏的《食蟹》诗写道:

往常但侈鱼肉味,尖团嗜好殊酸咸。

朵颐翠釜灶觚立,老饕口腹真食馋。

金膏浓腻一筐足,玉脂滑润双螯缄。

分擘肌理片条缕,攘擎那恤污衣衫。

这首诗写螃蟹的美味不同寻常。往常只是过多地贪吃鱼肉的味道好,殊不知螃蟹不管是雄的还是雌的味道都大不相同。“朵颐”是鼓动腮颊嚼吃螃蟹的样子,形容螃蟹鲜美吃得很满意。“翠釜”指蒸煮螃蟹的精美的锅子。“觚”是古代的酒器。“老饕”为诗人自称是一个贪吃螃蟹的人。那螃蟹真是金膏浓腻太肥了,只消一筐就够了,两只大螯里的肉又白又嫩。擘开螃蟹的甲壳,里面的肉一条一丝的,伸臂捋袖哪里顾惜把衣裳弄脏。

7、清代新阳(今昆山)的举人陈竺生的《食蟹》诗写道:

釭面坛坛注瓦樽,登盘大嚼快屠门。

这诗写一坛一坛的酒都注满准备饮酒,把螃蟹盛到盘子里张开嘴大嚼如愿以偿。

8、清代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尤侗的词《桂枝香·咏蟹》:

最爱绀甲青匡,金膏雪炙。

这是说诗人最喜欢烧熟的螃蟹那深青透红色的甲壳,里面金色的膏黄和雪白的嫩肉。

9、清代王昶,江南青浦(今属上海)人。他的词《桂枝香·蟹》写道:

好胜似,江瑶雪乳。

付松火山厨,香橙细缕。

再捣姜芽,快佐槽头菊醑。

持螯况味清如许,又记起,年时情绪。

银灯影下,玉纤亲擘夜凉庭户。

词中写蟹肉白嫩,如玉如乳。经厨师加工后,再切上细细的橙丝,拌上嫩姜芽,加上猪肉和菊花美酒,蟹的味道就清香极了。记起去年秋凉一个晚上,在灯下妻子为我亲手擘蟹壳的情景,无限思念!

10、清代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写道:

轻匀芥酱入姜醯,兴到持蟹日未西。

莫道山厨秋夜冷,家家邀客话团脐。

第一句写吃蟹的时候拌上各种调料。“芥”,即芥菜,是一种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可作调味品。“醯”(xī),醋。第二句写兴致来了,等不到太阳下山(即吃晚饭的时候)就赶快拿起螃蟹来吃。第三、四句不要说山里秋夜寒冷,家家邀请客人吃蟹谈蟹热闹得很呢。

11、近人章炳麟晚年寓居苏州,与夫人汤国梨女士对阳澄湖大闸蟹颇感兴趣。汤曾写诗赞曰: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她直接道出住在苏州的原因,就是为了爱吃阳澄湖大闸蟹。

三、颂蟹之甲

歌颂螃蟹外形的诗不是很多,这里且举两例。

1、曾在苏州为官的晚唐诗人皮日休所写的《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诗是别有怀抱的: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中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皮日休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巢打进长安称帝后,皮日休还做了翰林学士。对唐代末年封建统治的黑暗深有不满,于是借咏螃蟹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首句写螃蟹的名气很大,第二句写螃蟹满身硬甲颇有骨气,第三句写螃蟹被称作无肠公子,天不怕地不怕,末句写螃蟹对最高统治者也敢于造反。字面上是写螃蟹,实际上寄托了诗人对农民起义敢做敢为的肯定。

2、清代苏州籍的尤侗的词《桂枝香·咏蟹》写道:

漫寻尔雅,见介士横行,郭索盈野。

这词中说不要在螃蟹身上寻找文人那种雅正的风度,你看它们满身盔甲像许多武士,行走在乡野间,多神气!

四、讽蟹之行

螃蟹以其横向爬行的特点经常被诗人讽刺为横行霸道,借以贬责某些人的不法行为。

1、南唐诗人朱贞白(一作李贞白,误),江南人。他的《咏蟹》诗写道:

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

如今飣在盘筵上,得似江河乱走无?

这诗先写螃蟹外形的怪异,眼睛像蝉,身形像乌龟,多脚像蜘蛛。再写螃蟹的动作,爬行起来从来也没有正面向人走过来的时候。第三句诗意一转,说如今被当作食物堆叠在盘子里端上筵席,看你还能像在江河里那样横行乱跑吗!据《全唐诗》载,这是朱贞白在一次宴会上食蟹时即席吟咏之作,当时咏罢,众客皆笑。

2、明代王世贞,江苏太仓人。他的《题蟹》诗写道:

唼喋红蓼根,双螯利于手。

横行能几时,终当堕人口。

开头两句先描摹螃蟹横行的样子。“唼喋(shàdié)”是形容螃蟹吃东西的样子。“红蓼(liǎo)”是一种水生植物,花呈淡红色。螃蟹正在咬红蓼的根,它那双大螯比手更锐利。后两句则斥责螃蟹,看你能横行到几时,最后还是要堕入人们的口中。

3、清代昆山人孙晋灏的《食蟹》诗写道:

森森坐销戈戟气,积甲熊耳何山岩。

这首诗写螃蟹满身盔甲,手执武器,但对于坐在宴席上的众食客来说,你的气焰早就销声匿迹了。“积甲熊耳”是用典,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是说兵甲堆积如山,极言其多。这里借指螃蟹的螯甲。“熊耳”是山名,熊耳山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属秦岭东段支脉。这里是责问螃蟹的那么多螯甲被抛到什么山上去了?

4、清代新阳(今昆山)的举人陈竺生的《食蟹》诗写道:

无肠有甲总何为,横行笑尔强梁者。

诗写纵使螃蟹你这位无肠公子有硬甲还有什么用,笑看你横行霸道还有什么本领!

5、清代青浦人王昶的词《桂枝香·蟹》写道:

频听郭索残芦里,恁横行,爬沙浅渚。

星稀露冷,苇梢细缚,青筐满贮。

词中说听到芦苇丛中有些螃蟹挣扎的响声,任凭你怎样的横行,逃到浅浅的沙滩上,在这星稀露冷的夜晚,还是都被捉住,一个一个用芦苇的细条捆扎起来,很快就贮满了青筐。

五、散文中的蟹

1、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字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他经常乘一叶小舟往来于吴中和昆山之间。死后葬于甪直,至今墓尚存。昆山锦溪镇曾建陆鲁望先生祠以纪念他。他写有一篇《蟹志》,其中有这样的美文:蟹,水族之微者。其为虫也……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簖,断其入江之道焉尔,然后扳援逸遁而去者十六七。既入于江,则形质寝大于旧。自江复趋于海,如江之状。渔者又簖而求之,其越逸遁去者又加多焉。既入于海,形质益大,海人亦异其称谓矣。呜呼!执穗而朝其魁,不近于义耶?舍沮洳而之江海,自微而务著,不近于智耶?……

《蟹志》是一篇较早带有文献价值的文章,在蟹文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一开始先写蟹在水族中是一种小虫。渔民们又设簖来捕捉,其逃掉的更多了。到了大海里,它的形体变得更大了,海边的人也惊异地谈论着它的变化。陆龟蒙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螃蟹能够手执稻穗去朝拜它的首领,这不就近于义吗?它舍弃低湿的地方而奔向大江大海,这不就近于智吗?

2、现代大文豪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写道: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里鲁迅从吃螃蟹引申一步,想到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的可贵,就是赞美昆山巴城第一个吃蟹的巴解,文章主题是极为深刻。

3、清代作家李渔一生主要生活在江浙一带,对螃蟹有着特殊的爱好,特别对于大闸蟹更是爱不释口,可谓嗜蟹成癖。他在《闲情偶寄·饮馔部·肉食第三》中写道: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则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起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招者赏之,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

李渔说:我一生爱好这种东西,每年在螃蟹还未上市之前,就准备钱等着买它;因为家里人都笑我嗜蟹如命,我就干脆把这个钱叫做“买命钱”。从螃蟹上市那天开始,直到蟹市结束为止,我没有一天不吃螃蟹,一直不缺。同事们知道我嗜蟹成癖,招待我送我螃蟹,大都在这个时候,我因而把九月十月叫做“蟹秋”。由于担心螃蟹很快就会下市买不到,又让家里人洗干净大缸酿好酒以准备糟蟹、醉蟹之用。可见大闸蟹有如此诱人的吸引力。

六、辞赋中的蟹

1、南宋高似孙写过一篇《松江蟹舍赋》,松江即吴淞江,赋中写道:方洞庭兮始霜熟,万稼兮丰腴。执一穗兮朝魁,目洪溟兮争趋。工纬萧兮承流,截觱沸兮防逋。燎以干苇,槛以青笯。喧动凉蕝,惊飞宿凫。其多也如涿野之兵,其聚也如太原之俘。蟹事卓荦,八荒所无。

意思是,正当太湖(“洞庭”为太湖的别名)霜降的时候,许多庄稼也都成熟了。这时螃蟹都用螯夹着一个稻穗去朝拜首领,目标朝着大海争先恐后地奔去。渔民们编成竹簖,顺着水流拦截螃蟹,防止它们逃亡。再烧起干枯的芦苇,准备好捕捉的笼子。“槛”,关。“笯”,笼子。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子在响动,已经安睡的水鸟被惊醒。这时螃蟹多得像古战场涿鹿之野的士兵,它们聚集在一起像古城太原被攻陷时的俘虏。关于螃蟹的事真是非同一般,四面八方也没有可以与它相比的。“卓荦(zhuōluò)”,超乎寻常,无与伦比。“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可以看出这边的蟹早已得天独厚。

2、清代李渔写过一篇《蟹赋》,请先看前面的序文:天下食物之美,有过于螃蟹者乎?……以是知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甲于介虫而已也。久欲赋之而未敢,以自古迄今,嗜之者众,则赋之者必多,空疏之臆,敢与便便其腹者较短长哉。……予欲藏拙,其奈无肠公子作祟,以如钳似剪之二螯,日挠予腹,不酬以文而不放何。不得已而为之。

这篇序文意谓:天下食物的美,有超过螃蟹的吗?……因此知道南方的螃蟹,与山珍海味相比较,应位居第一,不只在水族、介虫中是最好的。我早就想做一篇赋而一直没敢动笔,以为自古至今,喜欢吃螃蟹的人很多,为螃蟹作赋的人一定也很多,如果只是泛泛地空洞地写来,怎敢与那些大腹便便、能言善辩的人相比呢。……我本不想写出来给人看,可是无肠公子在我肚子里作祟,用它那如钳似剪的两只大螯天天搔扰我的肚子,要是不写成文不放过我,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见他对这里的蟹情有独钟。

3、清代的尤侗是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蟹赋》写道:秋风白露,野有稻粱;渔舟晚出,纬萧斯张。有物郭索,聚族踉跄;鱼良鱼岂(“鱼良”是一个字,“鱼岂”是一个字)前驱,博带后行;术非游说,迹类连横;身披介胄,口含雌黄;精神满腹,脂肉盈匡;乱流而济,触藩而僵。一朝获十,献我公堂;老饕见之,惊喜欲狂;亟命厨娘,熟而先尝;饮或乞醯,食不彻姜;拍以毕卓之酒,和以何胤之糖;美似玉珧之柱,鲜如牡蛎之房,脆比西施之乳,肥胜右军之肪……对茱萸之弄色,把橘柚之浮香,饱金羹与玉齑,醉百斛兮千觞。

这篇赋的意思是:秋风一起,白露霜降,田野里稻子丰收了;渔船趁着夜晚摇出来,把竹簖设置好。这时那些螃蟹成群结队地迈开步子爬出来;雄蟹走在前面,雌蟹在后面紧跟;它们虽然不像战国时苏秦那样游说诸侯各国,它们的行迹却像张仪主张的连横;它们身上披着盔甲,嘴里吐着泡沫信口雌黄;膏黄满腹,肥肉满壳;乱哄哄地要渡江,结果碰到竹簖上被捉祝一旦被捕获,就被送到我的公堂上来;我这个贪吃的人一见到螃蟹,简直惊喜欲狂;急忙让厨娘煮熟了先品尝;一面饮酒一面吩咐拿醋来,吃螃蟹不能没有姜;像晋朝毕卓一样嗜酒食蟹,像何胤一样食蟹加糖;螃蟹味美似江珧之柱,螃蟹的鲜嫩似牡蛎壳里的肉,螃蟹的香脆似河豚的乳白,螃蟹的肥美似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养的鹅……正当重阳佳节,面对茱萸果实的紫红鲜艳,拿起散发着香气的橘柚,饱餐金色的蟹黄和玉色的白肉,一定要饮它百斛千觞美酒。作者把大闸蟹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对食蟹时的心态刻划的淋漓尽致。